为了更加深入了解非遗传统手工竹编技艺,7月8日,广理沁乡青年突击队再次深入乡村,走访洋篮手艺人,探寻洋篮各项繁复的制作工艺,并且在洋篮手艺人的带领下体验传统手摇劈篾机的使用方法。在赤坎村妇联主任徐主任和村支书黎杏燕书记的带领下,队员们走进高要区新桥镇赤坎村深入探寻竹篾加工工艺、洋篮编制工艺。
夏日炎炎,阿嬷们三两成群地聚在屋檐下编织竹篮,闲聊的同时十指翻飞,手上编织竹篾的速度丝毫不减。见到队员们来寻访时也是热情的把大家迎进屋内,为我们介绍正在编织的手工艺品。屋内是阿嬷们已经编制好的竹篓、灯笼、杯套等制品。据一位阿嬷介绍,编织洋篮的步骤繁多,从一根青翠的竹子加工成一条薄薄的篾片,再经过编织做成洋篮,往往经历数十个步骤,耗费大量的精力,但是做出来的洋篮收购价格又不高,因此现在洋篮的制作工艺已经出现严重的断层,已经很少有年轻人去学习这项技艺了。
告别了编织洋篮的阿嬷们,队员们进入村巷中继续寻找手艺人。这时一顶油亮亮的斗笠吸引了大家的注意。在巷子中,有阿嬷阿公在制作斗笠,阿嬷负责斗笠主体的编织,阿公负责斗笠帽檐的编织。据正在编织斗笠表层的阿嬷介绍,这种斗笠同样工序繁杂,而且使用的材料更多样化,由粽叶,油纸布,篾片等材料制作而成。当编织完斗笠主体后,阿公便将用竹条弯成的帽檐编织到斗笠上,使得斗笠更加坚固耐用。最后,还要在斗笠顶上刷一层桐油,增加斗笠的防水性,这样一顶斗笠才算做好了。
继续深入赤坎村,队员见到了曾在展览馆见过的手摇劈篾机。将处理过的竹条放入手摇劈篾机入口处,转动手柄,机器会带动竹条穿过刀口,将竹条削成薄薄的篾片。随后在洋篮手艺人的指点下,队员们尝试使用手摇劈篾机制作篾片,但即使用了机器的辅助,制作出来的部分篾片仍出现薄厚不均的问题而无法用于编织。体验过手摇劈篾机后,小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编织洋篮的不易,对洋篮手艺人们坚持非遗技艺的精神更加钦佩。非物质文化不只是技艺的传承,也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传播与继承。新桥洋篮编织技艺传承至今,离不开传承人们的匠心守护,在新桥有一群人热爱洋篮,传承匠心,以“匠心精神”守护历史传承。
版权所有:太阳集团tcy8722(中国)|ios/安卓通用
地址:工程楼201 电话:020-39729794